上海双年展
中国

上海双年展展览/博览会国内

中国上海双年展(Shanghai Biennial)开始于1996年,为继1989年后首次现代美展,主办单位期望以此为双年展之开端,影响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首届展览由上海美术馆策划,上海市政府出资举办。首届主题为“开放的空间”,包括雕刻、绘画、装置作品。

展览历史

上海双年展自1996年诞生,经过14年的历练,不仅成为中国最具国际影响力的艺术展示,更受到了国际艺术界的广泛肯定,被公认为是亚洲最重要的国际双年展之一。它不仅在学术层面上向世界展示当代艺术的最新成果,而且也在当代艺术与大众间构建起了一座沟通交流的平台。

从第一届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经过第二届“融合与拓展”、第三届“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第四届“都市营造”、第五届的“影像生存”、再到第六届“超设计”和第七届“快城快客”,上海双年展始终以上海城市为母体,依托上海独特的城市历史和文化记忆,来思考当代都市文化建设中的诸种问题,充分调动中国文化资源和技术媒体发展的最新成果,以鲜活的视觉艺术方式在全球境遇和本土资源之间、严肃人文关怀和大众时尚之间、都市视觉建构和城市内涵发掘之间,建立起一座交往互动和展示的桥梁。通过这六届的努力,双年展逐步形成了其特有的发展格局与文化定位,在如林的国际双年展中确立起了鲜明的风格和模式,同时为上海世博会提供积极的文化思考和生动的策展思路。更重要的是——双年展已经为上海的新都市文化与精神文明建设开辟了一个全球性的宣传、展示窗口,创造了巨大的社会效应。依托着上海这座东方大城独特的历史文化记忆,上海双年展将继续推进中国当代艺术与视觉文化的健康发展。

历届回顾

  • 2022年 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宇宙电影》
    第十四届上海双年展于2023年11月9日至2024年3月31日在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举办,主题为“宇宙电影”(Cosmos Cinema)。安东·维多克(Anton Vidokle)被任命为该届上海双年展主策展人。
  • 2020年 第十三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水体》
  • 2018年 第十二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禹步——面向历史矛盾性的艺术》
  • 2016年 第十一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何不再问》
  • 2014年 第十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社会工厂》
  • 2012年 第九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重新发电》
  • 2010年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巡回排演》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将于10月23日在上海美术馆开幕,主题为“巡回排演”。“巡回”是巡游与回归,“排演”是排布与推演。“巡回排演”是开放性的和流动性的,强调展览的策划情境和展开的过程,强调展览的创作与生产意识。在巡回排演中,展览空间不仅仅是艺术品的陈列场所,而且是生产性的、变化中的、反复试验的感性现场。本届双年展旨在打造一个流动性的论辩、展示、表演与生产的巡回剧场。 2010年6月11日,第八届上海双年展第二次新闻通气会在中国美术馆召开。策展团队成员中国美术馆馆长范迪安、上海美术馆执行馆长李磊、中国美术学院艺术人文学院副院长高士明等参加新闻发布会。
    双年展已经发展成为一种全球性的文化现象,近年来,它的体制化和均质化已经成为国际艺术反思和批判的焦点。“巡回排演”试图以上海为文化“基地”,在不同的机制平台上检验双年展的学术思考,共同探讨展览这一“展示-生产”领域的内在界限、它和社会空间的关系、当代艺术的社会参与和制度批判的历史对于展览体制本身的挑战等问题。从这个意义上说,“巡回排演”是对当代艺术展览制度的一次反思,并从这种反思出发,对双年展的办展机制进行优化。
    第八届上海双年展最大的特色就是学术结构,学术结构是这次双年展的载体。本次双年展重在“排演”,排演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跨主体的艺术生产方式。本届双年展将从剧场、排演的跨主体性出发,强调创作的群体互动性,推动当代艺术家具体现场的探索和呈现;二,当代艺术作品的过程性,这是更具有魅力的东西,更有效的视觉文本;三,巡回,重在流动性,作品的动态化,这是展览的一种新的模式与结构,重在对主题的讨论,最终将成果带回到上海主场馆。
  • 2008年 第七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快城快客》
    当前世界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城市化现象,尤其在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是由传统的农业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发展的自然历史过程,它表现为人口向城市的集中,城市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以及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是社会经济结构发生根本性变革并获得巨大发展的空间表现,城市化率也是国家现代化程度的重要指标。伴随着体制改革,实现由传统的农村社会向现代城市社会的转变,也是中国在21世纪进一步深入发展的必由之路,2010年上海世博会更是以“城市,让生活更美好”为主题。在这一语境中,第七届上海双年展在历届双年展的经验基础上,循着上海双年展自身的文化逻辑,继续坚持立足本土经验、面向全球境域的文化姿态,把视点聚焦于城市及城市的主体——人。
  • 2006年第六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超设计》
    今天,我们生活在设计无处不在的时代,社会、生活和艺术,无不与设计息息相关。设计往往被与功能化和实用主义联系在一起,以设计为题,旨在打破艺术和实用之间的那种过于简单的对立关系,对艺术与设计、创作与工业、生活与生产之间的关系提出全面的反思,力图重新恢复艺术与日常生活的关联,焕发其能量与活力。
    设计这一最贴近日常生活的创造形式将我们引向生活美学、技术美学和社会美学的思考。设计在不断地自我超越,“超设计”既是这个时代的产物,也是这个时代的推动者。“超设计”反映了我们时代共同的美学目标,艺术家希望探讨的是一种以“设计作为材料”进行观念创作的艺术。在此,设计不仅作为一种技术手段,创造出一种功能性对象,更重要的是,它还贯穿着美学意志,包含着艺术价值和社会理想;设计不仅仅是创造出一个作品,它还指向一系列生活方式、社会理想和历史计划。在这个意义上,设计走向了“超设计”。
  • 2004年第五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影像生存》
    2004年(第五届)上海双年展于2004年9月28日–11月28日举行。本届双年展的学术主题为“影像生存”(英文为Techniques of the Visible),它致力于探讨可视世界的制像技术,呈现影像的历史及其对人类生存状况的影响,致力于在人文关怀中思考技术的发展,在技术发展中建立人文的关怀。本届双年展将围绕着“影像生存”这一主题,以上海美术馆为核心,将在上海市区设置若干系列展示,建立起一个彼此投射、多重现场的展览系列,使上海双年展更加体贴公众,进一步发挥文化窗口的职能。
  • 2002年第四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都市营造》
    2002上海双年展由上海双年展组织委员会主办。本届双年展主题为“都市营造”,它由“都市营造”主题展、“都市营造”国际学生展回顾展和“上海百年百座历史建筑图片展”三个部分组成。本届双年展意在对迅速推进的都市化进程,以空前的深度和广度改变着中国面貌的新型城市建筑所导致的原有文化格局和生活形态的急剧变化进行探讨。以建设性的态度审视这一现实,思考乡村与都市、传统与现代、本土与全球、保护与发展、传承与创新等当代全球文化发展的新课题,对中国当代文化的建设有着特别重要的现实意义。
  • 2000年 第三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海上·上海》
    2000上海双年展的主题是“海上·上海”。来自18个国家和地区的67位艺术家带来了包括油画、国画、版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录像艺术、媒体艺术和建筑等各种艺术样式的300余件作品。
    本届双年展首次由中外策划人组成策划小组,由策划小组推荐的外国艺术家是90年代在国际艺术界很活跃的艺术家,他们分别来自欧洲、美洲、澳洲、非洲、亚洲,代表了当代国际艺术潮流,并对当代文化问题有着积极的态度和敏锐的把握。策划小组推荐的中国艺术家大部分是当代中国美术界的代表人物,他们凭借着各自的影响力成为中国艺术的新锐。其间还举办了“‘海上·上海’—-一种特殊的现代性”的主题研讨会。
  • 1998年 第二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融合与拓展》
    1998上海(美术)双年展由上海美术馆、梁洁华艺术基金会联合主办。展览于1998年10月20日-11月20日举行,展览场地为上海美术馆、刘海粟美术馆。’98上海(美术)双年展的主题是“融合与拓展”,展出作品共256件。作品以近年来的水墨创作为中心,展示具有悠久历史的水墨艺术的最新状态。作品按艺术风格倾向分为两部分。
  • 1996年 第一届上海双年展
    主题:《开放的空间》
    上海美术馆经文化部和上海市政府的批准,于1996年3月18日—4月7日举办了’96上海(美术)双年展,首届双年展由上海市文化局、上海美术馆主办。以“开放的空间”为主题,旨在突出改革开放以来中国艺术多元并存、异彩纷呈的局面,内容以油画这一外来艺术样式在中国的发展为重点,包括具象、表现、抽象以及装置艺术等多种风格,参展艺术家共29名,展出作品共160件。

活动组织

指导单位:上海文广集团
主  办:上海美术馆(1996年至2010年)、上海当代艺术博物馆(2012年至今)
特别赞助:上海鸿盛拍卖有限公司
特别鸣谢:人民公园

相关导航

暂无评论

暂无评论...